健康信息网

幽门螺杆菌早期症状(幽门螺旋杆菌会有哪些症状)

幽门螺杆菌早期症状(幽门螺旋杆菌会有哪些症状)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由于我国的共餐习惯,大家都是通吃一碗菜,也很少使用公筷,所以感染率高,约有56%的人群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亦即幽门螺杆菌胃炎,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MALT)瘤]。
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感染了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很多人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但是只要细心留意,身体还是会给我们一些线索。
①上腹部不适、胃部饱胀感、隐痛、反酸、嗳气,有些感染者会有频繁的“早饱现象”。
②口臭: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细菌产生的分泌物所带来的臭味会通过口腔散发出来。
③消瘦、贫血:由于消化不良,人体的营养摄取出现问题,会出现消瘦,甚至贫血的表现。
如何检测HP?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类,即侵入性检查和非侵入性检查。
侵入性检查是指在做胃镜检查时,医生通过内镜的钳道取一些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活检不仅可以评估胃黏膜的病理变化,还可以对黏膜上定植的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
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有血清学检测、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唾液或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
哪些人群建议根除Hp?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根除Hp,如:无消化道溃疡、糜烂性胃炎等胃部病变的高龄老人,由于多患有基础疾病,再用药杀菌,易增加药物反应风险,受益不多,不建议根除。
一般来说,以下几类人群建议根除:
①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患者
②胃MALT淋巴瘤患者
③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糜烂,或伴消化不良症状者
④早期胃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或有胃癌家族史者
⑤活动性胃炎患者
⑥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者
⑦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
⑧有明显腹胀等症状,或主观杀菌意愿强烈者
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粪口途径,口口途径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粪便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如果污染水源,健康人饮用了含幽门螺杆菌的水,可以被传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口腔中也可能存在细菌,一起吃饭、接吻、使用不洁餐具、母婴传播、唾液传播等都有可能传染幽门螺杆菌。特别是口对口喂小孩,极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
理论上,疫苗的预防效果最好,如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肝。但是,目前幽门螺杆菌疫苗还在实验阶段,没有在临床上使用。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①少去不卫生的地方用餐,特别是路边摊,那里的餐具可能消毒不合格;
②进餐时使用公筷,不将食物嚼碎了喂小孩,餐具要定时消毒,高温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用沸水煮沸10到15分钟即可;
③个人的生活用品一定要分开使用,不要共用牙刷,碗筷等等;
④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盐,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⑤多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得胃癌?
幽门螺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时间再长就会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萎缩性胃炎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其实胃癌的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查出率越高,患胃癌率越高,但是,幽门螺杆菌阳性并不是绝对会发展成胃癌,它只是胃癌发病的帮凶,只要出现症状尽早治疗即可,大可不必惊慌。大约只有1%的感染者最终会发展为胃癌。但是反过来说,不感染幽门螺杆菌,也不一定就不得胃癌。
胃镜病理已经提示萎缩性胃炎
该怎么办?
实际上轻度的萎缩,癌变率非常低,10年癌变率低于1%,根除幽门螺杆菌、祛除病因后,几乎为0。但是,萎缩性胃炎进一步进展,可能会伴随有肠化、不典型增生,这两个并不是一个病名,是一个病理学名词,表示胃粘膜的变化情况。但肠化的癌变率,也非常低;只有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癌前病变,这个阶段,发生胃癌的风险就陡然增加,需要严密控制和检测。
①对于轻中度萎缩性胃炎,建议治疗的原则就是:有症状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祛除病因,对症治疗;没症状的,除菌后,不需要治疗;积极随访即可;重度萎缩,一般会伴随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可参考下文肠化及不典型增生内容。
②轻度肠化,完全型肠化,原则上同于单纯的萎缩性胃炎;不完全肠化,要至少每年一次胃镜+病理检查。
③轻中度的不典型增生,一般都伴随有症状,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生活习惯,对症治疗,6个月一次胃镜复查;重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要立即评估进行手术或内镜下切除治疗,术后还要定期复查胃镜和幽门螺杆菌。
专家名片/
许树长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党委书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
第八届上海市胃食管静脉曲张内镜诊治专委会主任委员;第九届上海市消化内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大肠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会大肠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专家组委员;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单位首席专家;上海消化专委会动力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兼任《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杂志编委,曾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其领衔的研究《精神应激相关的脑肠互动异常性疾病中枢致敏机制研究》获得2016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曾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10余项;目前团队在研经费达300余万元;并与瑞典隆德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发表国内外论文100余篇;相关研究结果多次在欧洲胃肠病周、亚太消化年会大会汇报交流;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5部;参译著作1部,专利6项。
先后在德国Freiburg大学Loretto医院消化内科及香港中文大学Wales亲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研修学习;多年来致力于消化内镜的临床工作,已培养毕业硕博士研究生50余人;在其领导下的团队主要从事有关脑肠互动异常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的研究以及胃肠道疾病的内镜下诊治临床研究;目前成为上海市为数不多的、内镜技术开展较全面的三甲医院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内镜学院首批62家培训基地之一;并与日本大学、札幌医学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医学交流,定期开办食管疾病的内镜诊治新技术的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推广内镜技术,传播内镜微创诊治的新概念、新技术及新理念,培养内镜人才。
文 | 消化内科 能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