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息网

明十三陵长陵定陵昭陵609(皇城足印)

明十三陵长陵定陵昭陵609(皇城足印)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在这里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明十三陵记录着明朝近三百多年的历史。
目前只有长陵、定陵和昭陵对游客开放。由于面积太大,不可能全部看完,这次来也只是走了长陵和定陵。
长陵:
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明成祖虽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也被称为祖,正说明了他在明朝里的重要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建都南京,并把他几个儿子都封为藩王,各拥重兵,而朱棣当时被封燕王,驻北平一带。因太子病故,太祖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即为建文帝。建文帝因忌惮各叔父藩王的势力,用大臣齐泰、黄子澄建议,采取削弱诸王势力的措施,其中一些藩王还被削为庶民。朱棣为免坐以待毙,以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这就是“靖难之役”。朱棣攻陷南京即位,但建文帝却不知所踪。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虽然铲除异己毫不手软,并创造了诛十族、瓜蔓抄等诛杀手段,还设立了东厂,跟后来的西厂成了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但明成祖却是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在其执政的廿五年里,大力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永乐盛世。当年郑和七下西洋,也正是明成祖最辉煌的时代。
可能朱棣还是燕王时,就深知北京位置的重要性。称帝不久后,就与群臣商讨迁都北京,但当时很多人反对。明成祖不动声色,后来把提反对意见的人,全都降职削贬。当其深爱的徐皇后死后,朱棣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兴建寿陵,并筹建紫禁城,这时候再提迁都之事,没人敢反对了。
永乐十九年,明朝迁都北京,北京现在保存的大部分宫庭建筑,都是永乐年间兴建的。明成祖死后,与徐皇后合葬于长陵,以后明朝每个皇帝都在此安葬,当然规模都比长陵小。明朝的十六位皇帝,除太祖葬于南京的明孝陵,建文帝失踪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被其兄英宗复辟后,不承认其为帝,只能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余的十三位皇帝都葬于此,所以这被称为明十三陵。
定陵:
定陵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墓。建于1584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也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开挖的皇陵。

万历帝年仅10岁时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当政之初,由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张居正接任首辅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推行改革措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史称“万历中兴”;中后期怠于朝政,开创了三十年不上朝的先河,致使朝政日趋腐败,“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万历帝怠朝,主要也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抑,万历用消极方式对抗,就选择了不上朝的做法。但他也并非不问朝政,万历年间的国家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处理的,大的比如以他主持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史称“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明、日的壬辰战争一直在万历指导下进行。小的比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月供乃至墓地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西方传教士对万历充满敬意好感,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明神宗生前让明朝走向衰败,死后也成了最倒霉的一位皇帝,他是唯一一位被后人出土的皇帝。
自古以来,皇陵都受人尊重,一般人不会去打扰。清军入关后,也没有骚扰这前朝的陵墓。当年日本侵华时,日军也只是在献陵取走了一些砖石,没敢开挖。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却异想天开地提出了开挖长陵的计划,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同意了这个挖掘计划。
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不敢贸然开挖。最终,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经考察试掘目标为献陵和定陵,正在研究时,不巧定陵的一堵封墙崩塌,于是成了考古队试掘的目标。
1956年底考古队经过数月的努力,进入了安放万历帝灵柩的地宫。有这里除了万历帝,还有两位皇后一起全葬,而万历生前宠爱的郑贵妃,却为群臣所痛恨,没有被葬在一起。
地宫中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礼器,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随葬品里有被称为冕的皇冠,还有一些为皇帝专用的铠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椁中发现的金冠,需用150根细如丝发的金线,经非常复杂的工艺才能制作完成,这说明明朝的手工业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贵重金属制作工艺。定陵中还发现了4顶皇后戴的龙凤冠,用黄金、翡翠、珍珠和宝石编织而成,其中一顶镶嵌着3500颗珍珠和各色宝石195块,现摆在故宫珍宝馆供人参观。
定陵被挖掘后,连基本发掘文字记录都没有,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所有的工作都停顿了。
大部分的出土文物都没整理好,做好记录,只是摆在博物馆里。大量的出土文物以现有的科技也不能完好地保存,何况在五十年代?现在看来当时为了积累考古经验而挖掘皇陵,完全是没有科学认证的盲干。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丝织品。整匹的丝织品在出土时依然色彩艳丽。出土的衮服采用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织造而成,据说即使是最熟练的织匠,要织完这件衮服,也需要10年的时间。随葬品里的皇后穿用的袍衫,采用的是复杂的刺绣工艺,整个袍衫总计使用了4种昂贵的丝线和11种不同的刺绣方法才全部完成。但后来这丝织品,全都腿色,霉烂掉了。
更为离谱的是,红卫兵冲进定陵博物馆,把万历帝以及两位皇后的骸骨搬到广场上,开了场现场批斗会,然后一把火把它们烧成灰烬。幸而挖掘时有人做了记录,才知道这倒霉的万历,生前是个驼背。
历史留下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盲干带来的是沉重的代价,有鉴于此,周总理下令以后禁止挖掘古代帝皇的陵墓,这样才使其他的皇陵,至今仍得以保持着其应有的安宁。
行走在定陵的外罗墙上,到处树木森森,宁静如寂,放眼望去,不远处就有其他的皇陵,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丛林里。从古至今,也只有做了皇帝,才能有生前位居极权,死后依然能处在富丽堂皇宫殿。但人死后无论陪葬的东西多么贵重,修的墓多么的庄严华丽,所有的一切无非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生前的所有后人是否在意、是否尊重,关键是看这人在世时的修为,没有值得令人信服的德行,没有显赫的功勋,到头来所有留下来的,最多也只是一种摆设。
就如这万历帝,在22岁时就亲自督建定陵,希望死后仍然能享帝皇生活,葬进来时虽然有两个皇后陪葬,但却非其最爱,即使有活人陪葬,他也是赤条条、孤零零走上黄泉路。倒不若珍惜有生之年,找到心属的伴侣,执子之手,同游人间。
从地宫出来,经过一道木门,导游们都在向他们游客解说这是“阴阳门”,每个从地宫出来的人,经过这里都要说一句“我回来了!”,才能重返阳间。看到一个女导游拉着两个老外,教他们用中文说这句话,老外生硬地说出来,并学着她的样笨拙地跨过门槛。也许刚才所见,刚才所想的,都仿如隔世时空,跨过“阴阳门”,就如同重返现实,一个新的世界在等着我。于是我也学着他们的做法,喊了声“我回来了!”,伸出脚向前迈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