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息网

和组词(和的组词)

和组词(和的组词)

饱和
bǎo hé ◎ 饱和 bǎohé[satiate;saturate;fill to capacity]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溶液中所含溶质达到最高限度,比喻事物达到最大限度(1).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所含溶质的量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或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达到最大限度。(2).犹充满。指事物达到最高限度。 何其芳 《<工人歌谣选>序》:“不管是什么样的诗意,既然都是经过作者的强烈的感动的,它们就必然饱和着感情。” 徐迟 《牡丹》二:“她是富有激情的,一举一动饱和着官能的感觉。”
饱和的组词: 饱的组词 和的组词
饱和溶液
bǎo hé róng yè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即已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的溶液)。如果在同一温度下,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即尚未达到该溶质的溶解度的溶液),称“不饱和溶液”。如果溶质是气体,还要指明气体的压强。
饱和溶液的组词: 饱的组词 和的组词 溶的组词 液的组词
不和
bù hé (1).不和睦。《书·多方》:“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史记·循吏列传》:“ 郑昭君 之时,以所爱 徐挚 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戏论》:“长官称雨,赞府即道晴;赞府称晴,长官即道雨。终日如此,非不和乎?”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关于他与同僚的关系,写到他与 糜芳 、 傅士仁 不和,困难时,众叛亲离。”(2).不调和;不和谐。《管子·七臣七主》:“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溧州流邑。”《史记·日者列传》:“四时不和不能调,岁穀不孰不能适。”《文选·陆机<文赋>》:“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 李善 注:“虽復相应而不和谐。”(3).不和悦。《史记·赵世家》:“太后不和之色少解。”(4).身体不舒服。《隋书·庶人秀传》:“我有不和,汝便覘候,望我不起,便有异心。”《说唐》第六回:“哥哥贵体不和,何必拘此故套?”
不和的组词: 不的组词 和的组词
搀和
chān huo 解释 ◎ 搀和 chānhuo[blend;mix] 搅拌混杂 水泥和沙子搀和 细粮粗粮搀和着吃 引用解释 搀杂混合。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凡就古人论学处説工夫,更不必搀和兼搭而説,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火药定宜点试,恐有盗卖搀和灰土,不堪施用。” 巴金 《随想录·怀念萧珊四》:“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搀和的组词: 搀的组词 和的组词
代数和
dài shù hé 解释 ◎ 代数和 dàishùhé[algebraic sum] 两个或更多的数或量按照代数加法规律取符号(如 +或-)的总和 -2,8和-1的代数和是5
代数和的组词: 代的组词 数的组词 和的组词
风和日丽
fēng hé rì lì 解释 ◎ 风和日丽 fēnghé-rìlì [(of weather) fine and warm] 形容天气晴朗温和(多用于春天) 引用解释 微风和畅,阳光明丽。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董必武 《偕聂元帅荣臻同志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诗:“风和日丽春游快,土壁茅檐剑气衝。”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七章:“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早。一只红尾巴公鸡,站在村边的一个高高的土堆上,抻着长长的脖子喔喔地啼叫着。”亦作“ 风和日美 ”、“ 风暖日丽 ”。 茅盾 《香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
风和日丽的组词: 风的组词 和的组词 日的组词 丽的组词
附和
fù hè 解释 ◎ 附和 fùhè[echo;chime in with;follow;parrot;in chorus;trail after] 随着别人说或做 点头附和 引用解释 1.对别人的言行随声应和(多含贬义)。 唐 孙樵 《骂僮志》:“口口附和,不敢指破。”《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或时唾駡 严 贼,地方人等齐声附和。” 茅盾 《一个女性》三:“虽然不好说他们是共同造谣,至少是附和者。” 2.依附勾结。 宋 叶适 《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声连势合,附和倾朝廷。”《明史·邹智传》:“ 李林甫 、 牛仙客 与 高力士 相附和,而 唐 政不纲。” 3.响应,追随。 孙中山 《革命原起》:“自同盟会成立以后,则事体日繁,附和日众。”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何况是同知前程,更无须附和新学,自居于逆党了。”
附和的组词: 附的组词 和的组词
共和
gòng hé 解释 ◎ 共和 gònghé[republicanism] 也称共和制。泛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相对 引用解释 1. 西周 从 厉王 失政,至 宣王 执政,中间十四年,号 共和 。 共和 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 中国 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 的由来,有两说:(1)因 厉王 出奔后 召公 、 周公 二相共同执政。《史记·周本纪》:“ 召公 、 周公 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张守节 正义引 韦昭 曰:“ 彘 之乱,公卿相与和而脩政事,号曰 共和 也。” 宋 欧阳修 《明正统论》:“昔 周厉王 之乱,天下无君, 周公 、 邵公 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后 宣王 立,是 周 之统尝絶十四年而復续。然为 周 史者,纪 周 、 召 之年谓之 共和 ,而 太史公 亦列之于《年表》。”(2)因由 共伯和 代理政事。《汉书·古今人表》“ 共伯和 ” 唐 颜师古 注:“ 共 ,国名也; 伯 ,爵也; 和 , 共伯 之名也。共,音恭。而《迁史》以为 周召 二公行政,号曰 共和 ,无所据也。” 宋 王应麟 《诗地理考·共和》:“古史, 共伯和 者, 厉王 时之贤诸侯也,诸侯皆往宗焉,因以名其年,谓之 共和 ,凡十四年。按《汲冢纪年》, 共伯和 干王位,故曰 共和 。” 2.指共和制。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虽然,在 李自成 之世,则賑飢、济困为不可已;在今之世,则合众、共和为不可已。”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四节:“待到共和局定,聊慰 秋瑾 幽魂。” 瞿秋白 《鞘声》五:“他说,‘ 中国 若行共和必内争大乱’,不知道,十二年来并没有行过丝毫共和,何以乱到如此?”
共和的组词: 共的组词 和的组词
共和国
gòng hé guó 引用解释 实施共和制的国家。与“君主国”相对。 吴虞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奋螳臂以与世界共和国不可背畔之原则相抗拒;斯亦徒为蚍蜉蚁子之不自量而已矣!”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郭小川 《他们下山开会去了》诗:“一九四九年秋天,我们的共和国,已经诞生在世界东方。”
共和国的组词: 共的组词 和的组词 国的组词
媾和
gòu hé 解释 ◎ 媾和 gòuhé[reach agreement;make peace] 交战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也指一国之内交战团体达成和平协议,结束战争 有时,他也在信中夹杂一些对政治的看法以及媾和条件。——《柏林之围》 引用解释 交战双方缔结和约或停战协定。亦指交战双方为结束战争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媾和的组词: 媾的组词 和的组词
和蔼
hé ǎi 解释 ◎ 和蔼 hé’ǎi[kindly;affable] 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和蔼的教师 引用解释 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陈在衡》:“ 陈在衡 先生,和蔼有风趣。” 鲁迅 《彷徨·离婚》:“但不知怎的总觉得他其实是和蔼近人,并不如先前自己所揣想那样的可怕。” 冰心 《张嫂》:“ 李老 夫妇是 山西 人,为人极其慈祥和蔼。”
和蔼的组词: 和的组词 蔼的组词
和风
hé fēng 解释 ◎ 和风 héfēng(1) [moderate breeze]∶风速为每小时13至18里的风 (2) [soft breeze]∶温和的风 和风拂面 引用解释 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 唐 杜甫 《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明 刘基 《春雨三绝句》之一:“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和风拂林,甘雨润物。”
和风的组词: 和的组词 风的组词
和风细雨
hé fēng xì yǔ 解释 ◎ 和风细雨 héfēng-xìyǔ[like a gentle breeze and a mild rain——in a gentle and mild way] 比喻耐心地和颜悦色地批评或劝说 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和风细雨,帮人帮心 引用解释 和风,春天的微风;细雨,小雨。 宋 张先 《八宝装》词:“花阴转,重门闭,正不寒不暖,和风细雨,困人天气。”后以“和风细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四:“以后凡是人民内部的事情,党内的事情,都要用整风的方法,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用武力来解决。我们主张和风细雨。”
和风细雨的组词: 和的组词 风的组词 细的组词 雨的组词
和好
hé hǎo 解释 ◎ 和好 héhǎo[become reconciled] 恢复和谐 关系 夫妻俩又和好了 引用解释 1.和睦友好。《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 2.互相亲睦友好。《隋书·高祖纪上》:“ 陈 郢州 城主 张子讥 遣使请降,上以和好,不纳。” 3.恢复和睦的友好关系。 宋 苏辙 《上皇帝书》:“其终,卒致於废黜谋臣而讲和好。” 刘宾雁 《本报内部消息》:“谁知道 黄佳英 能不能跟他重新和好呢?”
和好的组词: 和的组词 好的组词
和缓
hé huǎn 解释 ◎ 和缓 héhuǎn[ease up;relax] 平和舒缓,使平和舒缓 和缓一下气氛 引用解释 1. 春秋 时 秦国 良医 和 与 缓 的并称。 晋 挚虞 《疾愈赋》:“讲 和 缓 之餘论,寻 越人 之遗方。”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 靁 桐 是别, 和 缓 是悉。” 清 潘耒 《河堤》诗:“古方治今病, 和 缓 技亦穷。” 梁启超 《论请愿国会与请愿政府并行》:“如彼久病者,不敢望 和 缓 ,且望中医。” 2.平和舒缓。 宋 巩丰 《后耳目志》:“ 老子 之文简古, 列子 之文和缓, 庄子 之文豪放。” 明 宋濂 《章公神道碑铭》:“外若和缓,而其临大事,则论议諍辨,不避权势,必折衷於理而后已。”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他的语调虽然和缓,事实上是发出了新的战斗号召。” 3.使情势由紧张转为松缓。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皇帝﹞企图用欺骗手段来和缓农民的反抗。”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童贞 是想借这个机会使 乔光朴 和 郗望北 坐在一块,和缓两人之间的关系。”
和缓的组词: 和的组词 缓的组词
和会
hé huì 解释 ◎ 和会 héhuì[peace conference] 交战双方暂时休战,举行和平谈判会议,以谋求终止战争 引用解释 1.犹欢会。《书·康诰》:“四方民大和会。” 孔 传:“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汉书·王莽传上》:“诸生、庶民大和会,十万众并集。”《三国志平话》卷下:“ 献帝 笑曰:‘ 马滕 ,你休胡奏, 曹操 忠臣也。’赐宴和会二卿。”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一折:“则要您便欢欢喜喜相和会,不要你那般悲悲戚戚閒争气。” 2.和谐安定。 元 杨朝英 《水仙子》曲:“六神和会自安然,一日清闲自在仙。” 3.谓会合、折衷。《宋史·律历志十五》:“今若降旨开局,不过收聚此数人者,和会其説,使之无争。” 4.休战后举行的和平会议。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列强对于 中国 的一切束缚,已由 中国 代表在和会中提出废除的要求了。” 犹欢会。 唐 韩愈 《汴州东西水门记》:“士女龢会,闐郭溢郛。”
和会的组词: 和的组词 会的组词
和解
hé jiě 解释 ◎ 和解 héjiě(1) [become reconciled;settle]∶平息纷争,重归于好。今法律上指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不经法院以终止争执或防止争执发生 使争吵的两派和解 (2) [settlement]∶在法律上,指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一般来说,和解的结果是撤回起诉或中止诉讼而无需判决。在这种情况下,和解作为当事人之间有约束力的契约,可以防止重新提出诉讼。当事人双方也可以将和解的条款写入一个协议判决,由法院记录在卷 引用解释 1.宽和,宽容。《荀子·王制》:“和解调通……则姦言并至,尝试之説锋起。” 杨倞 注:“谓宽和不拒下也。” 2.平息纷争,重归于好。《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匈奴 冒顿 大围 信 , 信 数使使胡求和解。”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李令 ﹞与 张延赏 有隙…… 德宗 尝令 韩晋公 和解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二人几攘臂,一老儒和解之。” 丁玲 《莎菲女士日记·三月十七》:“那天晚上 苇弟 赌着气回去,今天又小小心心的自己来和解,我不觉笑了。” 犹溶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作白醪酒法﹞凡三酘。济,令清,又炊一斗米酘酒中,搅令和解。”
和解的组词: 和的组词 解的组词
和局
hé jú 解释 ◎ 和局 héjú(1) [drawn game]∶ [比赛] 不分胜负的结局 (2) [tie]∶ [竞赛] 相等的得分数 引用解释 1.谓弈棋或赛球的结局不分胜负。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专愚·迂仙别记》:“一日弈罢,公适输四子,色然惊,顾曰:‘顷若不见饶,定是和局。’”《花城》1981年第2期:“双方三易胜劵,终成和局……足球明星( 容志行 )再次以他卓绝的技艺闪耀出灿烂的光芒。” 2.和平的局面。 郑观应 《盛世危言·通使》:“保吾民,御外侮,维和局,伸国权,使臣之所系不綦重歟!” 林长民 《参议院一年史》:“二月,南北和局成, 孙文 辞职,举 袁世凯 为临时大总统。”
和局的组词: 和的组词 局的组词
和睦
hé mù 解释 ◎ 和睦 hémù[harmony;concord;amity] 相处融洽友好 行陈和睦。——诸葛亮《出师表》 和睦相处 引用解释 1.谓和好相处,不争吵。《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后汉书·杜诗传》:“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鳬薻。” 唐 陈子昂 《座右铭》:“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诚。” 老舍 《神拳》第一幕:“只盼那你们……全家和睦。” 2.指与别人相处得好。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南郭秀才》:“孝顺公婆,和睦妯娌。”
和睦的组词: 和的组词 睦的组词
和盘托出
hé pán tuō chū 解释 ◎ 和盘托出 hépán-tuōchū[make a clean breast of everything] 连同盘子一起端出来。比喻全部说出,毫无保留 现在除非把这件事和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官场现形记》 引用解释 把东西全盘端出,比喻将东西全部拿出或将意见全部说出,毫无保留。《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田氏 将 庄子 所著《南华真经》及 老子 《道德》五千言,和盘托出献与王孙。” 清 黄宗羲 《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观 荆川 与 鹿门 论文书,底蕴已自和盘托出。”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苏东坡诗》:“ 坡 亦不知所备,故不得不和盘托出。”
和盘托出的组词: 和的组词 盘的组词 托的组词 出的组词
和平
hé píng 解释 ◎ 和平 hépíng(1) [Pax]∶以不存在大的战争和国际事务的普遍稳定为其特征的国际历史时期 (2) [peace]∶政府之间互相友好;没有战争的状态 保卫和平 ◎ 和平 hépíng(1) [peaceful] (2) 非暴力的;不通过战争方式的 采取和平战略 (3) 指没有敌对、争端或骚乱的 和平的环境 (4) [peaceable]∶没有战争的 和平的方法 (5) [mild]∶心平气和,和洽安宁;温和的;不猛烈的 药性和平 引用解释 1.政局安定,没有战乱。《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中国 人是喜欢和平的。”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和平的组词: 和的组词 平的组词
和平共处
hé píng gòng chǔ 引用解释 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十二:“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且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制止可能发生的战争。”
和平共处的组词: 和的组词 平的组词 共的组词 处的组词
和气
hé qì 解释 ◎ 和气 héqi[friendly feelings] 和睦的感情 别伤了和气 ◎ 和气 héqi[gentle;kind;polite]态度平顺温和 待人和气 引用解释 1.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韩非子·解老》:“孔窍虚,则和气日入。” 唐 刘商 《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宋 王安石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 2.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瑞物皆起和气而生。”《朱子语类》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两説: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 明 杨慎 《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 3.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 伯淳 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 4.指态度温和。《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刘君荐 极是为人和气,乡里见爱,都称他 刘官人 。” 老舍 《骆驼祥子》一:“﹝ 祥子 ﹞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 5.和睦融洽。 宋 陈师道 《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词:“万家和气贺初成,人在笙歌声里暗生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开宗义富贵孝义传》:“衣服不曾分你我,家中和气不曾分。” 赵树理 《登记》:“ 小晚 这一家……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 6.指和睦的感情。《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 老舍 《茶馆》第一幕:“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 7.犹元气;中气。中医谓人体内能使各器官发挥机能的原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清晨荣卫流行,法当省节语言,葆惜和气。”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 神宗 问﹞:‘闻卿摄生亦有道乎?’ 潞公 对:‘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 8.指调和血气。 宋 叶适 《橘枝词记永嘉风土》之二:“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盃自害身。”
和气的组词: 和的组词 气的组词
和善
hé shàn 解释 ◎ 和善 héshàn[genial] 温和而善良 和善的老人 引用解释 和悦;温和善良。《北史·恩幸传·和士开》:“ 吐根 性和善,颇有计策。”《礼记·玉藻》“燕居告温温” 唐 孔颖达 疏:“色尚和善,教人使人之时,唯须温温,不欲严慄。” 丁玲 《韦护》第二章:“她笑着望那听差,是一个很干净和善的年轻人。”
和善的组词: 和的组词 善的组词
和尚
hé shàng 解释 ◎ 和尚 héshang[Buddhist monk]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 引用解释 梵语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的音译。为 印度 对亲教师的通称。在 中国 则常指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时也指女僧。《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和尚神通,儻发吾谋,明日来者,当先除之。”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为‘女和尚’。”《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院君 王氏 ,夜梦一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喫了一惊。” 丁玲 《母亲》一:“后来二老爷又出门了,音信都没有,说是看破红尘做和尚去了。”参阅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二、《释氏要览上·师资》。
和尚的组词: 和的组词 尚的组词
和声
hé shēng 解释 ◎ 和声 héshēng[harmony] 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 引用解释 1.和谐的乐音。《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使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旄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高秋爽气明宫殿, 元祐 和声入管絃。” 2.调和声调;协和声调。《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言当依声律以和乐。” 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依其所咏以定五声,是谓声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吕和之,是谓律和声。”《旧唐书·音乐志三》:“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刘师培 《文说》:“和声依永,八音於焉克谐;六律五声,五言於焉出纳。” 3.音乐术语。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 1.词、曲中的衬词。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復用和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 唐 人朝成一诗,夕付管絃,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2.随声附和。 明 李贽 《圣教小引》:“余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説研,和声而已。” 和谐的乐音。《国语·周语下》:“夫耳内龢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 韦昭 注:“耳闻龢声,则口有美言,此感於物也。”
和声的组词: 和的组词 声的组词
和数
hé shù 解释 ◎ 和数 héshù[sum of two or more numbers] 几个数的和。也叫“和”
和数的组词: 和的组词 数的组词
和谈
hé tán 解释 ◎ 和谈 hétán[peace talks] 为恢复和平进行的谈判 引用解释 和平谈判。《李宗仁回忆录》第六六章:“我和 美国 外交家的接触,在和谈进行时达到高潮。”
和谈的组词: 和的组词 谈的组词
和弦
hé xián 解释 ◎ 和弦 héxián [chord] 两个或几个音,尤指由于其音高频率成简单比而和谐融会在一起的一些音奏响的乐音组合 引用解释 1.同弦音不协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长姑嫁 慈溪 姚 氏……有《自嘲》一联云:‘量浅酒痕先上面,兴高琴曲不和絃。’” 2.音乐术语。称和声的结构单位。在多声部音乐中,按着三度或非三度音程关系排列起来的三个以上的音的结合,叫和弦。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那象征着主人公命运的音乐主题,终于战胜了一切,走向终止--在几个极度响亮的和弦中戛然而止。” 谓与他人的弦音相应和。 明 陈子龙 《偕熊令君伯甘游》诗:“和絃愧同调,击壤庶齐观。”
和弦的组词: 和的组词 弦的组词
和谐
hé xié 解释 ◎ 和谐 héxié[harmonious] 和睦协调 和谐的气氛 和谐的关系 引用解释 1.和睦协调。《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鳩” 汉 郑玄 笺:“后妃説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唐 李商隐 《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充满在两人中间的和谐气氛给破坏了。” 2.指使和睦协调。 宋 司马光 《瞽叟杀人》:“所贵於 舜 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 3.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 唐 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秦牧 《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细部好了,还得结构和谐完整,才能够构成卓越的整体。” 4.和解;和好相处。《魏书·萧赜传》:“ 賾 初为太子时,特奢侈。 道成 每欲废之,赖 王敬则 和谐。”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 吴 国之寳,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
和谐的组词: 和的组词 谐的组词
和煦
hé xù 解释 ◎ 和煦 héxù[genial;pleasantly warm] 温暖的 和煦的阳光 引用解释 1.温暖。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当严劲而葱倩,承和煦而芬腴。” 唐 司空图 《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潜施和煦,则闔境皆苏;洞感神明,而乱根自剪。” 宋 解昉 《永遇乐·春情》词:“风暖鶯娇,露浓花重,天气和煦。” 冰心 《樱花和友谊》:“天气晴明,和煦的东风吹着。” 2.形容音调平和。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雅赚》:“音调激越,渐转和煦,忽鏗然顿止。”
和煦的组词: 和的组词 煦的组词
和颜悦色
hé yán yuè sè 解释 ◎ 和颜悦色 héyán-yuèsè[with a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脸色和蔼喜悦 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洁行,称为顺妇。——汉· 荀爽《女诫》 引用解释 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悦,亦作“ 説 ”。《论语·为政》“ 子夏 问孝,子曰:‘色难。’” 刘宝楠 正义引 汉 郑玄 注:“言和颜説色为难也。” 晋 陶潜 《庶人孝传赞·江革》:“和颜悦色,以尽欢心。”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张先生》:“某镇一典铺朝奉 张某 ,和颜悦色,傲态絶无。” 叶圣陶 《倪焕之》三:“他平时摹拟教师的神态,以为总该是和颜悦色的。”
和颜悦色的组词: 和的组词 颜的组词 悦的组词 色的组词
和约
hé yuē 解释 ◎ 和约 héyuē[peace treaty] 终止战争恢复和平的条约 引用解释 1.缔约媾和。《史记·太史公自序》:“徙彊族,都 关中 ,和约 匈奴 。”《新唐书·牛僧孺传》:“是时 吐蕃 请和约弛兵。” 2.指交战双方订立的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条约或协定。 宋 陆游 《醉歌》诗:“战马死槽櫪,公卿守和约。”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白旗》:“除某公所得烟费银百万,后畀夷人,仍餽以洋蚨六百万,和约乃成。”
和约的组词: 和的组词 约的组词
缓和
huǎn hé 解释 ◎ 缓和 huǎnhé(1) [relax;ease up;mitigate]∶使不再紧张;变和缓 缓和紧张局势 (2) [mild;demulcent;mitigated;alleviate]∶作用或感官上温和;减轻 引用解释 1.犹和缓。与“紧张”相对。多用以形容气氛、局势等。 冰心 《南归》:“他拟这电稿的时候,虽然有万千的斟酌使词气缓和,而背后隐隐的着急与悲哀是掩不住的。” 峻青 《黎明的河边·老交通》:“紧张的空气缓和下来了。” 2.使之和缓。 孙中山 《建国方略·第二计划》:“由 江阴 窄路之水深以判断之,必须有一英里半阔之河身,以缓和此地方湍流之速力。”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六章:“他总是用温柔的声音去缓和她那火暴暴的性子。”
缓和的组词: 缓的组词 和的组词
呼和浩特
hū hé hào tè 解释 ◎ 呼和浩特 Hūhéhàotè[Hohehot Municipality]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位于自治区中部,市区面积206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5万。在京包线上,是自治区政治、文化中心及中部物资集散地
呼和浩特的组词: 呼的组词 和的组词 浩的组词 特的组词
和稀泥
huò xī ní 解释 ◎ 和稀泥 huòxīní[try to 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sacrifice of principle;equivocate;blur the lin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比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 兄弟俩除了不见面,一到星期天就得吵架,梅玫已有和稀泥的经验 引用解释 比喻无原则地调和、折中。 赵树理 《“锻炼锻炼”》:“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 臧克家 《老舍永在》:“他办事认真,不和稀泥。”
和稀泥的组词: 和的组词 稀的组词 泥的组词
暖和
nuǎn huo 解释 ◎ 暖和 nuǎnhuo[warm up] 温暖;和暖 引用解释 1.温暖。谓不冷也不太热。《红楼梦》第八回:“他那里比这里暖和,你那里坐着,我收拾收拾就进来和你説话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我方才在外面走动,很作了几个恶心,头脑子生疼,到了屋里,暖和多了。”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这么大的一所房子,走东到西的没有一块暖和地方。” 2.使之暖和。 杨朔 《征尘》:“你先烤烤火,暖和暖和。”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是他衰老的身上的体温,暖和着那个孱弱的小女孩的。” 3.感到温暖。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七:“ 李四爷 的心中暖和了一点,把小纸包接了过来。” 巴金 《军长的心》:“我好像看见了军长的心,它在放光,它在燃烧。我越想仿佛越看得清楚,我的眼睛越明亮,我的心越暖和。”
暖和的组词: 暖的组词 和的组词
平和
píng hé 解释 ◎ 平和 pínghé(1) [mild;peaceable]∶性情温和 安静、恭顺、谦逊、平和的人 (2) [placid]∶不偏激 她想尝尝平和生活的滋味 (3) [dreamy;gentle]∶平正谐和;调和 平和的华尔兹乐曲 引用解释 1.平正谐和;调和。《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管子·形势解》:“明主犹 羿 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 元 耶律楚材 《弹相思二绝》之一:“秋思而今不入时,平和节奏苦嫌迟。” 2.宁静;温和;不偏激。《礼记·乐记》:“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陈澔 集说:“减败人心和平之德。”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三札子》:“酌宽猛之政,处大小之事,必平和允愜,曲尽其宜。”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那些维持现状的先生们,貌似平和,实乃进步的大害。” 茅盾 《子夜》七:“ 吴荪甫 又打断了 费小胡子 的话,口气却平和得多,而且脸上也掠过一丝笑影。” 3.康复;痊愈。《晋书·华表传》:“伏惟圣体渐就平和,上下同庆,不觉抃舞。” 唐 颜真卿 《与御史帖》:“窃闻尊候平和, 真卿 瞻仰瞻仰!” 4.方言。谓纷扰停止。
平和的组词: 平的组词 和的组词
谦和
qiān hé 解释 ◎ 谦和 qiānhé[modest and gentle] 谦逊易接近 引用解释 谦虚平和。《晋书·良吏传·邓攸》:“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 唐 元稹 《徐智岌右监门卫将军制》:“端介而不失人心,谦和而能宣朕命。”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 马希贤 先生是一个谦和的人。”
谦和的组词: 谦的组词 和的组词
求和
qiú hé 解释 ◎ 求和 qiúhé(1) [summation;find the sum]∶求总量 (2) [sue for peace]∶战败或处于不利的一方向对方请求停止作战、实现和平 引用解释 1.战败或处境不利的一方,向对方请求停止作战,恢复和平。《战国策·赵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 秦 心。”《史记·赵王勾践世家》“行成於 吴 ” 唐 司马贞 索隐:“求和於 吴 也。”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靖 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高起潜 凑近他的耳朵咕哝说:‘我看皇上满心急着要和,就是怕他自己落一个向敌求和的名儿,尤其怕外廷议论。’” 2.打球或下棋等竞赛的一方估计不能取胜,设法造成平局。如:这盘棋他眼看无取胜可能,只得兑车求和。
求和的组词: 求的组词 和的组词
劝和
quàn hé 解释 ◎ 劝和 quànhé[mediate;try to make peace;talk sb.round] 劝说别人,使其和解 引用解释 劝人和解。《元典章·刑部四·旁人殴死奸夫》:“因为 周千六 吓姦 苏小二 ,男妇 吴二娘 劝和上被 周千六 用瓦鉢头殴打。”《水浒传》第三五回:“ 宋江 把上件事都告诉了:‘就与二位劝和如何?’二位壮士大喜,都依允了。” 丁玲 《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后来几乎要动武了,于是相帮的,大阿姐……都夹杂在里面劝和。”
劝和的组词: 劝的组词 和的组词
人和
rén hé 解释 ◎ 人和 rénhé[support of the people;unity and coordination within one’s own ranks] 指人心归一,上下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引用解释 人事和协;民心和乐。《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 岳阳楼 。”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
人和的组词: 人的组词 和的组词
柔和
róu hé 解释 ◎ 柔和 róuhé[soft;gentle;mild] 柔软,温和 柔和的光线 性情柔和 引用解释 1.温顺;温和。《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宋 苏轼 《温陶君传》:“其为人柔和,有以塞谗人之口故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说上·裹足》:“大凡女人之德,自以性情柔和为第一义,容貌端庄为二义。” 茅盾 《子夜》三:“ 雷参谋 用柔和恭敬的声音回答。” 2.安抚而使之和乐。《国语·晋语四》:“亿寧百神,而柔和万民。” 韦昭 注:“柔,安也。” 3.谓安定平和。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故内治柔和,无狡悍思乱之民,不烦寸兵尺铁,可以安枕无事。” 4.柔软,软和。《水浒传》第二七回:“舌为柔和终不损,齿因坚硬必遭伤。”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建康俗尚》:“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
柔和的组词: 柔的组词 和的组词
随和
suí hé 解释 ◎ 随和 suíhé(1) [easy-going;amicable]∶和顺,不固执己见 他随和的性格使他屈从了家里的做法 (2) [echo what others say]∶随声附和 引用解释 1.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 昆山 之玉,有 随 和 之寳。” 张守节 正义:“ 卞和 璧, 始皇 以为传国寳也。”《楚辞·王褒〈九怀·陶壅〉》:“瓦砾进寳兮,损弃 随 和 。” 洪兴祖 补注:“ 随侯 之珠, 和氏 之璧。”后用来比喻高洁的才德。《汉书·司马迁传》:“若僕大质已亏缺,虽材怀 随 和 ,行若 由 夷 ,终不可以为荣。” 唐 罗隐 《酬寄右司李员外》诗:“犹把 随 和 向泥滓,应怜疏散任天真。” 2.顺从;谦和。《红楼梦》第三回:“今 黛玉 见了这里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周老爷 一帮人见他如此随和,大家也愿意同他亲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他是一个心眼挺好,脾气随和,但有些懒懒散散,黏黏糊糊,老睡不足的汉子。” 1.应和;附和。《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偏偏就有我们这些不挣气的督、抚去随和,他们的洋钱不够使,我们又特地买了机器,铸出洋钱来给他们使。”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二:“一人先唱,众声随和。” 2.指应和、依附者。《汉书·梅福传》:“及 山阳 亡徒 苏令 之羣,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随和的组词: 随的组词 和的组词
随声附和
suí shēng fù hè 解释 ◎ 随声附和 suíshēng-fùhè [echo what others say; chime in with others] 谓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朝中百官俱怕戴的权势,也随声附和。——《祖冲之》 尤可怪者,最有识见之客,亦作矮人观场。人言此本最佳,而辄随声附和。——清· 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 引用解释 谓自己无主见,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 宋 魏了翁 《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人至於忠忱体国,真实任事,则图惟国事之济,言虑所终,事惟其是,而岂肯随声附和,以侥倖万一乎!”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宫殿》:“ 世宗 既改大礼,恚羣臣力争,遂改郊改庙,一切变易从新,并改殿名,大臣随声附和,举朝皆震慴不敢言。” 鲁迅 《呐喊·端午节》:“他两颊都鼓起来了,仿佛气恼这答案正和他的议论‘差不多’,近乎随声附和模样。”亦作“ 随声趋和 ”。 宋 孔炜 《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詁,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随声附和的组词: 随的组词 声的组词 附的组词 和的组词
调和
tiáo hé 解释 ◎ 调和 tiáohé(1) [mediate;reconcile]∶调解使和好 调和对立的观点 (2)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配合得适当;和谐 色彩调和 (3) [compromise;make concessions]∶折中;妥协 (4) [mix;blend;temper]∶混和;搀和 (5) [flavour;season]∶调味 非调和之有异。——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seasoning;condiment]∶调味品 引用解释 1.烹调,调味。《管子·小称》:“夫 易牙 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於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后汉书·独行传·陆续》:“ 续 曰:‘因食餉羹,识母所自调和,故知来耳。’”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不假调和,野蔬何以有味。” 2.搅拌均匀。《齐民要术·种麻子》引《氾胜之书》:“种麻,预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 宋 梅尧臣 《蜜》诗:“调和露与英,凝甘滑於髓。”《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此茆味异,可栽植於此地,久服长生……宜调和美酒饮之。”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调和诸种颜料,只显一种带灰的黑。” 3.调味用的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有两个在官人问道:‘长老那里去?’ 行者 道:‘买调和。’那人道:‘……那 郑 家杂货店,凭你买多少油、盐、酱、醋、薑、椒。’” 韩文洲 《四年不改》:“怎么搞的?什么调和也没有!我走了几家没有吃到点醋。” 4.协调、和谐;使和谐。《墨子·节葬下》:“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不耆攻之。” 汉 贾谊 《新书·六术》:“是故五声宫、商、角、徵、羽,唱和相应而调和。” 唐 元稹 《桐花》诗:“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 周仆 竭力使自己的情绪与屋里的气氛相调和。” 5.折中,中和。《荀子·修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中国 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三章:“ 梁任公 又谓《四十二章》颇含大乘教理,其伪作者深通 老 庄 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 6.调解,消弭争端。 宋 苏轼 《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臣每见 吕公著 、 安燾 、 吕大防 、 范纯仁 ,皆言差役不便,但为已行之,今不欲轻变,兼恐臺諫分争,卒难调和。”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九:“ 乌武壮 、 向忠武 二公亦皆名将,积有齟齬, 江忠烈 在 乌 幕,调和之苦,甚於恭勤。” 吴泰昌 《阿英忆左联》:“来人是为调和创造社、太阳社与 鲁迅 的关系。” 7.调理使和顺。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表》之三:“虽有药石,安能调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待学生先以煎药治其虚热,调和臟腑,即进饮食。” 8.指和顺。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一中年妇人,按脉调和,乃云无病可医。”
调和的组词: 调的组词 和的组词
温和
wēn hé 解释 ◎ 温和 wēnhé(1) [kindly;gentle;mild]∶不严厉、不粗暴;平和不猛烈 态度温和 (2) [temperate;moderate]∶冷热适中;不冷不热 温和的地区 引用解释 1.指性情、态度、言语等温柔和平。《汉书·王莽传下》:“后谊明,母道得,温和慈惠之化也。”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 中令 长子 守忠 ,温和多礼。”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虽不嫺文翰,而吐属温和。” 老舍 《二马》第五段三:“ 马威 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2.指气候不冷不热。《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罽宾 地平,温和,有目宿,杂草奇木。”《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又蚕性畏寒怕热,惟温和为得候。” 朱自清 《旅欧杂记·威尼斯》:“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3.指物体具备使人感到暖和的适当温度。 元 胡祗遹 《一半儿·四景》曲:“被儿底梦难成,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冷。”
温和的组词: 温的组词 和的组词
祥和
xiáng hé 解释 ◎ 祥和 xiánghé(1) [lucky]∶吉祥安乐 祥和的新年 (2) [kind]∶安祥和蔼 态度祥和 引用解释 吉祥和睦。 清 赵翼 《静观》诗之九:“应兴储祥和,不復布戾悍。”《中共中央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所望此等现象,迅速加以消除,回复抗战初期之状态,化戾气为祥和。”
祥和的组词: 祥的组词 和的组词
协和
xié hé 引用解释 1.和睦,融洽。《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孔颖达 疏:“能使九族敦睦,百姓显明,万邦和睦。”《周书·齐炀王宪传》:“辑睦我君臣,协和我骨肉。”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太祖 闻而患之,下詔书戒励,使与长吏协和。”《明史·西域传四·哈烈》:“亲者尚尔乖戾,疏者安得协和。” 毛泽东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着 陈代军长 等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 2.调和;和谐;配合得当。《后汉书·刘恺传》:“协和阴阳,调训五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上下交畅,然后万物协和,庶类获乂。” 元 贡师泰 《送国字张教授》诗:“黄鐘大吕都协和,铁画银鉤谩摹録。”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四:“有时数种音波,过于杂乱,彼此冲突,在人耳中发生跳动或触犯的效果,永不相协和。”
协和的组词: 协的组词 和的组词
谐和
xié hé 解释 ◎ 谐和 xiéhé[harmonic;concordant;harmonious] 各组成部分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引用解释 亦作“ 谐龢 ”。 1.调和;协调。《周礼·地官·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晋 郭璞 《蜜蜂赋》:“百药须之以谐龢, 扁鹊 得之而术良。” 唐 崔致远 《谢加太尉表》:“臣伏以大司马之威权,百官所仰,上将军之法令,十道皆遵,岂唯整戢五兵,实在谐和七政。”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只是那样慢慢的,含着微笑的一步一步,两种皮鞋谐和着响声往山上踱。” 2.和谐;和顺。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旧唐书·方伎传·裴知古》:“金石谐和,当有吉庆之事。” 明 钱琦 《钱公良测语·治本》:“国之将兴也,百官有司貌若违异,而心则同於尽职;国之将亡也,百官有司貌若谐和,而心则各为竞进。”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九章:“大伙都思量 素芳 和 拴拴 不是谐和的夫妻。” 见“ 谐和 ”。
谐和的组词: 谐的组词 和的组词
心平气和
xīn píng qì hé 解释 ◎ 心平气和 xīnpíng-qìhé[peace] 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 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宋· 程颐《明道先生行状》 ◎ 心平气和 xīnpíng-qìhé[cool it;be even-tempered and good-humoured] 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 只要大家心平气和——把心收回来,一切事情就差不多接近正常了 引用解释 1.心情不急躁,态度温和。 宋 程颐 《明道先生行状》:“ 荆公 与先生虽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姑娘这段话,説了个知甘苦,近情理,并且説得心平气和,委屈婉转。”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 周大勇 觉着, 张培 这样谦逊、沉静、诚挚的性情挺好,连最毛躁的人见了他,也会心平气和。” 2.谓身心安宁。 金 王若虚 《复之纯交说》:“吾病始兆,悟而药之,治养以方……行之期月,乃復其常,心平气和,百邪不攻,乃愈而康。”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我很好,一切心平气和,眠食俱佳,可勿念。”
心平气和的组词: 心的组词 平的组词 气的组词 和的组词
言和
yán hé 解释 ◎ 言和 yánhé[kiss and be friends;come together again] 讲和 引用解释 讲和。如:握手言和;停战言和。
言和的组词: 言的组词 和的组词
颐和园
yí hé yuán 解释 ◎ 颐和园 Yíhéyuán[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在北京西郊,当时是慈禧太后的行宫 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 西后云。——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引用解释 中国 名园之一。在 北京 西郊, 金 贞元 元年(1153年) 完颜亮 设为行宫。 明 时皇室改建为 好山园 。 清 乾隆 时又改建,名 清漪园 ,1860年被 英 法 联军所毁。1888年 慈禧太后 移用海军经费重建,始改今名。1900年被八国联军破坏。1903年修复。面积约290公顷。以 万寿山 为中心,前山有长廊、 排云殿 、 佛香阁 、 智慧海 等著名建筑;面临 昆明湖 ,点缀 清晏舫 (石舫)、 知春亭 、 十七孔桥 和 凤凰墩 等。后山苍林修竹,景色幽静,有 谐趣园 等建筑。西有桃柳夹道的长堤。园外借用 西山 、 玉泉山 之景,景物曲折多变,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为 北京 著名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的组词: 颐的组词 和的组词 园的组词
一团和气
yī tuán hé qì 解释 ◎ 一团和气 yītuán-héqì[maitain harmony all round;have unprincipled peace] 原指待人和气。现多指只求和睦,不讲原则 引用解释 1.本谓一团祥和之气。后多用以形容态度十分和蔼。《二程外书》卷十二:“ 明道 先生坐如泥塑人,接人则浑是一团和气。”《水浒传》第八一回:“此人极是仁慈宽厚,待人接物,一团和气。” 老舍 《四世同堂》一:“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 2.今亦指无原则地与人和气相处,常含贬意。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倾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
一团和气的组词: 一的组词 团的组词 和的组词 气的组词
中和
zhōng hé 解释 ◎ 中和 zhōnghé(1) [neutralize]∶使中和 用酸中和碱 (2) [neutralization]∶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 酸碱中和 引用解释 同“ 中和 ”。 《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 颜 与 冉 又不得。” 颜师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慾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东观汉记·张纯传》:“谦俭节约,闺门中和。”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 清 赵翼 《安宁州汤池》诗:“性真抱中和,元气葆温燠。” 2.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杨倞 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 《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 3.道教语。指元气。《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4.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中和的组词: 中的组词 和的组词
总和
zǒng hé 解释 ◎ 总和 zǒnghé[sum;total;sum total] 全部加起来的数量或内容 日常乐趣的总和 引用解释 加起来的总量或全部内容。 周恩来 《在全国文代会上的报告》:“这一切力量的总和大于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力量的总和,因而阻止了新世界战争的爆发。”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总和的组词: 总的组词 和的组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